走在歷史悠久的古道上,從細小的地方發現先民生活的印記,我們彷彿能夠身歷其境與古人對話。每一處蛛絲馬跡,都能夠發掘值得侃侃而談的有趣故事。
清華天文台對我而言,也是這樣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。
與現在大部分的校園天文台不同,清華天文台最早是由天文社直接管理與使用,甚至連裡頭的 16 吋主鏡都是師生自己動手磨出來的;天文社創立多年來,社員對於天文台可說是具有深深的認同感。
在我大學時期,有位天文社老學長非常熱衷於挖掘天文社與天文台的史料,當時社上有很多珍貴的紀錄都是他整理出來的。我還記得在社團門口的鐵櫃裡,隨手一翻就是某教授學生時期的觀測紀錄圖紙,或是可能連當事人都已經忘記的老照片。那時候他最喜歡跟我分享一個故事,就是「16 吋鏡遺失之謎」。
關於 16 吋鏡究竟身在何方,三十多年過去,似乎已經成為解不開的謎題,而天文台也隨著物理系館拆除改建,與天文社漸行漸遠。
本來以為這些故事都是上一個朝代的歷史,沒想到我居然也活到了講古的年紀。自從大一成為物理系周定一老師實驗室的成員,似乎就注定了我與天文台剪不斷理還亂的緣分。
自從天文台回歸物理系以後,便不再對社團學生開放,特別是當時負責管理的周定一老師在天文台旁設有研究用的儀器;不過身為研究團隊的成員,天文台無疑就像自家廚房一樣。然而,作為一個課業都自身難保的大學生,哪裡有什麼做研究的能力,時常待在實驗室夜不歸宿,自然是為了偷點望遠鏡時間,拿來拍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罷了。
到後來擔任天文社長,甚至還經常將天文台裡閒置的儀器運出來,支援天文社的觀測活動。除了已經故障的高橋 NJP 赤道儀,以及扛不動的 Showa 25 公分折射鏡外,舉凡 Pentax 10.5 公分折射鏡、Showa 25 周年紀念 10 公分折射鏡,甚至連 SBIG ST-7 天文 CCD 都曾被我帶上山玩過。
時隔多年,清華天文台在賴詩萍老師接手之後,逐漸實現教學推廣的理念,而天文社的學生也重新獲得現場學習的機會。當然了,現在的學弟妹們才不像當年的我胡搞瞎搞,而是擔當起經營管理的責任,以及服務傳承的使命。
。。 下週三 7/21 晚上七點整,讓我們一起來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天文會客室,線上聆聽陳文心學妹分享如何讓荒廢的天文台再煥榮光!
👉活動報名網址:https://cosmos.pse.is/3fv8pe
👉天文會客室總表:https://cosmos.pse.is/3kdsyj
註:照片攝於清華天文社四十周年社慶,裡頭每一位都是會走路的故事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