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攀岩是我的救贖呢, 到野外攀爬天然岩更是。
四個月內,總共累積爬了十幾天的天然岩。
擁有多次跨年回憶的台南關子嶺, 想去很多年而終於有機會去的高雄壽山, 熟悉的東北角龍洞, 不管是去哪個場域攀爬, 每次都有著 magic moment 默默提醒我一些事。
近四個月, 我從能量滿滿的狀態, 掉落至充滿自我懷疑的低潮, 再透過每次攀岩把自己稍稍撿回來一點。
然而,當我覺得攀岩就是我的特效藥時, 一位教授給了我當頭棒喝。
「為什麼你會喜歡攀岩?」 「因為我覺得只有攀岩的當下,我才感覺到自己還活著。」 「那你攀岩就是在逃避呀!」
當下我真是重重被打醒。 的確,似乎只有在岩壁上,我才能強迫自己回到當下。
所以我是為了逃避生活去攀岩嗎?
反反覆覆思索多日, 直到與一位讀諮商的朋友聊到, 她說: 「逃避雖然可恥,倒是有用!」
是吧,生活的壓抑,逃避就逃避, 逃避也是休息,休息後獲得力量, 就可以再回來好好面對生活了!
當我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,就不是逃避了, 而是享受攀岩的當下!
低潮時,攀岩似乎都能把我救起來, 逃避、休息、充電,就有力量回來繼續生活。
生活就像攀岩,蹲得越低,雙腳才能蓄積力量,發力跳得越高。
攀岩是我最後的淨土, 如此單純的幸福。
(二)
疫情爆發前,不管是人工岩或天然岩, 每個禮拜都一定會爬個幾次岩, 只要三天不爬就有罪惡感,覺得自己會退步, 今年是我人生中爬得最認真的時期了。 _
想起我剛開始接觸攀岩時,商業岩館不像現在遍地開花, 那時台灣沒幾個地方可以攀岩, 我都會專程跑去內湖運動中心攀岩。
今年五月, 為了回味剛上台北求學時初次上攀的記憶, 順道檢視自己成長了多少, 再次前往內湖,回到我最初攀岩的起點。
一個人搭車前往, 我特地挑了跟初次前往時相同的文湖線第一節車廂, 從這節車廂望出去就如同乘著刺激的雲霄飛車, 這對於來自鄉下的孩子,是多麽地新奇呀!
整趟路程,不斷地跟第一次搭文湖線的小時候的自己對話。
自從參加完 2015 年內湖運動中心的春季賽, 已經有六年多沒去內湖爬了。 出站後,按著我曾經相當熟悉的路線, 沒想到周遭景物變化甚鉅, 曾經的草地、空地與停車場,皆已成了高樓大廈, 我還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走錯路。
到了內湖運動中心,除了動線跟以前有所不同, 周圍也多了圍欄,岩牆上方更是多了遮陽布。
然而,熟悉的岩牆還在。
那全台最長的連續天花板就跟老朋友一樣, 還是老樣子,而我居然感到有點近鄉情怯。 熟悉與陌生交雜,伴隨著無比興奮, 這次,爬到小時候無法想像的高度了。
(三):何時才能再次離開地表?
那天,爬累了, 我們一群在龍洞認識的岩友們聊著天然岩與人工岩的差異, 各種攀爬技巧與心境,以及各家岩館的路線風格與難度級數。
然而,正當我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著隔週的攀岩訓練計畫, 當天下午台電發生了跳電, 運動中心因停電而提早打烊,沒能爬得盡興。 接著,疫情爆發, 隔天雙北地區進入三級警戒, 不到一個禮拜全國也跟進了。
所有岩館皆暫停營業,連戶外也沒辦法爬。 三天沒攀岩手會癢,一週沒攀岩便覺得面目可憎, 無處釋放能量的我,真的覺得最近整個身體都不對勁啦!
「準備攀登、確保完成、開始攀登、請攀登」 上攀的確保口令不時會在我心底響起,提醒我該放電了。
如今我那三雙岩鞋已被封印第 56 天了,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再度回到牆上。
好久沒有擁抱岩壁了, 手上好不容易養出的繭都已經掉光了, 期待疫情趨緩後,再次離開地球表面的那天到來!
🔍 為什麼要穿岩鞋呢?
雖然沒有硬性規定要穿岩鞋才可以攀岩,不過岩鞋可以幫助我們把施力點集中在腳尖,讓我們更容易使用腳趾發力。人類下肢的肌肉比上肢更發達,以下肢發力攀爬會省力許多,而岩鞋擁有更好的耐磨性和黏性,可增加攀岩表現與體驗,也避免我們平常心愛的鞋子磨壞心疼。
(四):緩慢學習日記
終於在今年拿到了攀岩的相關證照,雖然只是確保證,但第一次有被認證的感覺還是挺好的。
剛開始接觸攀岩時,我只要想到有人即將把自己的性命交到我手上,那個壓力之大實在讓我不敢一口答應。 掌握對方生死的責任相當重大,而主繩就是連接著我跟攀爬者的生命線,稍一閃神或細節做得不夠確實,就可能發生危險。
因緣際會下,我臨時獲得一次在內湖運動中心考試的機會,而剛好這次考試前的幾個禮拜我爬得滿勤的,手感也不錯。 不過由於每個發證單位的考試流程和眉角不盡相同, 在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下,不容易一次就考過。 幸好,在迅速了解考試內容及評核標準後, 累積的經驗與技術讓我成功獲得了確保證。
要拿確保證其實要說難也不難,大部分有上課的人都可以拿到,但我是個會把自己生活排得超滿的人,以至於一直沒有報名課程或特地準備考試。 也讓我想起了以前只要是我特別在意的考試,像是基測、學測和指考,我都會過於緊張焦慮而失常,反而沒特地準備的轉學考,意外地發揮比我預期的還要好。
這就是平常心的力量吧! _
這次除了順利拿到確保卡之外, 還回憶起我第一次上攀就是跟著登山社來到內湖運動中心。 當時以 Top Roping(上方確保)方式攀爬稍微外傾的牆面,我都爬不到頂;更別說一旁與地面平行的天花板地形了,而且那邊還需要 Lead Climbing(先鋒攀登)。
除了爬天花板時需要更多上肢與核心的力量,我死命也上不去之外, 更完全無法想像上方沒有繩子保護的情況下, 只能靠一隻手撐住自己全身的重量,讓另一隻手空出去掛確保點。
如今,我已經可以跟上方沒繩子拉著時的恐懼共處, 掛快扣的技巧與重心轉移也純熟許多。 多年後回到同個牆面檢視,發現自己有能力連續翻越好幾個天花板地形了。 成長緩慢的攀岩之路,這幾年雖然只是業餘爬爬,還是有了那麼一點長進。
🔍 上方確保(Top Roping):事先將主繩架在攀爬上方的固定點,攀爬者以該繩子作為保護進行攀登。
🔍 先鋒攀登(Lead Climbing):每隔兩公尺左右,必須沿路掛上快扣,再將繩子掛入快扣作為確保。上方沒有繩子拉著,會失去安全感,墜落時的距離也會大上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