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每年札幌最熱的時間大約有 10 天左右,溫度雖然在 20 度上下,不過房子為了禦寒,普遍牆壁及格局皆為不易散熱的設計,室內也不會裝設冷氣,甚至連電扇也少見,因此連到晚上卻會悶熱得像臺灣夏天 35 度的夜晚,讓人周末都想往山裡避暑。
七月下旬來到位於西南部的羊蹄山,因山形類似富士山,又稱「蝦夷富士」(蝦夷為古代大和朝廷對東北方族群的鄙稱,範圍從今日日本關東地區、東北地區、北海道,至俄羅斯的庫頁島,近世將蝦夷地衍伸為北海道的別稱)。
羊蹄山的名稱來源滿可愛的,並非山形像是羊蹄,或是與羊有關係,而是過去這座山有許多與愛奴語轉譯的名稱,包含「真狩山」(Makariyama)、「マッカリヌプリ」(Makari Nupuri)、「後方羊蹄山」(Shiribeshiyama)等等。但因名稱過於冗長又難念,1969 年當地俱知安町的居民提出修短及統一的要求,國土交通省轄下的國土地理院最終尊重地方意願,取「後方羊蹄山」的最後三字命名「羊蹄山」(Yoteisan)。
(二)
羊蹄山不僅外形類似富士山,連登山步道也一樣有四條,分別是倶知安、真狩、京極以及喜茂別路線,而且也有環火山口的「缽巡」路線。四條登山路線的上、下山時間相距不大,上山約五小時,下山約四小時,非常適合中級者以上單攻。
不過公共運輸方面,倶知安和真狩路線比較方便,因此這趟縱走羊蹄山的旅程,只能依賴大眾運輸的我們,一早便請民宿老闆接駁到倶知安登山口,打算登頂缽巡後沿著真狩路線下山,再搭公車到 JR 二世谷車站。
(三)
人們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,意指下降時需要更多身體協調性,體能上負擔較大。我覺得心理層面上也是,少了期待登頂的樂趣,下山路線上若無嘆為觀止的美景,往往只剩下埋頭走路。唯一期盼的是,回到平地後能洗個澡,再大啃雞排配珍奶半糖少冰。
在國外爬山時,也常發生類似的狀況。儘管羊蹄山是單日來回的單攻,但當時下山的真狩登山道,路線是在叢林中的無限之字坡,加上快一年沒回臺灣的情況。印象相當深刻,大概下到八合目時,腦中開始出現幻覺,浮現臺灣夜市美食菜單:臭豆腐、小籠包、檸檬愛玉、粉圓豆花、蚵仔煎、地瓜球、大腸包小腸、……,就這樣走了五小時回到登山口,完成這趟蝦夷富士縱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