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已儲存!

徒步山海原鄉之路

by

(一):告別大圳踏入原鄉

自從在 podcast 訪問野樵楊大之後,我對山海圳就一直滿懷憧憬。雖然很多人會輕描淡寫地說「那就去啊!」殊不知,對於我這種懶散的中年少女,出發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。

不過,最難的,也許就是踏出第一步。

健行筆記這次招募山海圳特派員,還在心情舉棋不定時,在一旁喊燒的朋友斯毫不留情面地說:「有投就有希望,不會還沒投稿就先被打敗了吧?」

激我!!我最受不了被激了!!投就投!誰怕誰啊!評估自己的能力跟假期,我報名了短程「原鄉之路」的徵選。

幾天後,收到健行筆記的信:我獲選了!

幸運的是 Lucky 也同時獲選「大圳之路」特派員,那就結伴同行吧!於是這般大圳加原鄉之路的規劃就開始了,行程一下子豐富了起來。

以下就讓我從原鄉之路的開端娓娓道來!

大埔情人公園與曾文水庫相依,以浪漫玫瑰花、吊鐘、巨型香水瓶、心型拱門打造。

情人公園中,殷紅的「同心吊橋」通往湖濱。我們抵達的時候,雖然接近傍晚,但七月最後一天的太陽,正炙熱剛烈地照射著湖面;而這湖沈靜的綠,四兩撥千斤地接收這火燙的熱,一陰一陽,好像正在對戰。

雖說是情人公園,但這天氣下,恩愛的情人沒幾對,反倒有不少家庭扶老攜伴在這兒閒散漫步。

我想是因為非假日的關係,所以人也不多,讓我們有機會獨享這大無限的空間。伴隨著園區內許多裝置藝術,高大整齊的麵包樹,不玩個鬼抓人或是木頭人就太可惜了!遊玩歡笑之中,但見眼前湖光山色,即便曬得有些昏頭轉向,但發傻大笑的大家,都不自覺少了十來歲呢!

離開情人碼頭,終於要到了晚餐時間。

大埔感覺起來就是個簡單的小社區,一條大街貫穿整個聚落,上面有四、五家賣砂鍋魚頭的店,最有名氣的正是大立餐飲部。據當地有力人士說明,大立是年輕人喜歡的口味,滋味較甜,當然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有點年紀,又喜歡吃芋頭的話,跟我們一起吃隔壁的佳香餐飲部,或許也是正解。

我其實不是喜歡喝湯吃鍋的人,再加上不愛海鮮,所以本來對砂鍋魚頭毫無期待,但看到那氣勢非凡的砂鍋魚頭上桌,立刻就改觀了!

結論?這絕對是我人生活到現在吃過最好吃的砂鍋魚頭!!

夜晚我們落腳大埔山莊。

大埔山莊是個價格親民的住宿點,距離情人公園還有大埔鬧區很近。由於入住當天只有我們一組客人,老闆熱情招待,給我們一間八人房,還只意思意思收了兩千元!

住在這邊有個很棒的點,就是可以跟好客的老闆夫妻聊天,聽他們講大埔老鷹之鄉的故事,這一刻,我真的有種即將進入原鄉的感覺了。

對於大圳之路的告別,原鄉之路的開始,我充滿了期待!為什麼呢?畢竟我俗人一枚,對於台灣大圳的發展史一知半解。在大圳旁嬉戲固然是很過癮的享受,不過盛夏烈日令人難耐,我已經迫不及待移動到山林之間,往更高點海拔前進了!

果然,一進入原鄉,那氛圍丕變!身邊突然多出了好多好客的、關懷的聲音,以及對我們背著包行走的模樣充滿好奇。雖然接下來的路因為遠離市中心,所以多少有些不便,物資也相對缺乏,但民宿、商店、餐廳的老闆們,就連警察局跟接駁車都竭盡所能地給予我們協助。剛開始,我們還會對這些熱情感到不好意思,但隨著時間過去,似乎也逐漸融入這互助氣氛裡。

接下來的幾天,這樣的感受越發強烈。出門在外,不就是這樣嗎?這才是過生活啊!

(本文由 Ariel Yu 寫於 2022 年秋)

(二):各位觀眾,十二支蕉!

大埔老街並不長,從頭到尾不過一百多公尺,街景由古宅、廟宇、傳統雜貨店與民宅所串成。一早散策在此,到了老街尾端,就可以看見一棟外觀古色古香的廟宇「北極殿」。

我虔誠地在前頭合十拜拜,希望本次的旅程平安。

北極殿裡頭主祀玄天上帝,是村內重要信仰中心,每年農曆三月皆有盛大的祭典活動,不僅是當地住民,就連其他鄉里也都會前往共襄盛舉。

正當我們流連之時,身後有個清亮的嗓音叫住我們。「你們從哪裡來?」門口掛滿虎頭蜂窩的釣具行前,有位看似住戶又看似老闆娘的人跟我們搭話。

不問不知道,一問嚇一跳,原來說話之人正是大埔的觀光大使侯小美。

小美是當地響噹噹的人物,據說已經不知道上了多少次電視,稱呼保養得宜又充滿活力的小美一聲姊姊絕對不為過,只是沒想到小美居然已經當阿嬤了!

總之,小美姊熱情地招待我們進屋,切了一盤大埔獨特的黃金果請我們品嚐,為我們述說北極殿的故事與玄天上帝的各種神蹟。從神靈到鬼魅,從古時到近代,充滿對台灣這片鄉土的熱愛,短短的古樸老街頓時充滿濃濃的人情味。

離開大埔老街後,前往下一個點的過程中,有個不想漏掉的小插曲,就是位在台 3 線 333K 處的穗興商行。

雖然到茶山鄉的路程看似不長,但是柏油公路上上下下,在太陽的照射下,絕對讓人崩潰的一段路程,好險中間經過了穗興商行,這間完全古早味的「柑仔店」,地點非常好記,因為就在國道「3333」鐵支所在,不過 3333 這一個符號是會變的,因為道路不斷地延長跟拓寬,所以地標的位置都會隨之改變。

看到這家商店,同伴們眼中就只有那一只冰凍冰箱,打開就拿出冰棒,一屁股坐下;熱情奔放的老闆娘,嚼著檳榔,對我們不是太好奇;但,我們對她可好奇了,開始天南地北地聊起她的生活,老闆娘說從小就在這邊種檳榔,做生意,訴說著當年沒有公路時的生活如何?

直到要走時,我們任性地指著桌上的香蕉,要跟老闆娘買兩支,但老闆娘立刻就說:「你們都拿去!不夠我還有!」不多不少,各位觀眾:十二支蕉!

小休之後,開始前往下一個景點茶山部落,但前往的過程中,會先經過位於嘉義縣大埔鄉的內葉翅吊橋,這吊橋所在地俗稱「射免潭」,吊橋本身橫跨曾文溪,兩端主塔高分別為 12 公尺與 20 公尺,跨度約 164 公尺。

而熟悉台語的人可能就已經意會到,內葉翅吊橋的「內葉」是台語的老鷹俗名,而地處的射免潭則是高山鯝魚的俗名,所以加在一起,就有著「溪流有悠遊的鯝魚,天上有飛翔的老鷹」之意,可見此地生態景觀十分豐富。

而為了抵達內葉翅吊橋,我們跟隨著山海圳的指標,然後就發現進入了一條不歸路,天啊!爆炸陡阿!而且超級多會對著你狂吠的狗兒們,如果牠們現在衝出來咬我,我真的完全無力反抗阿!因為實在太陡了!雖然吊橋位置相當隱密,不過只要跟著指標走,其實路經非常清楚,完全沒有迷路的空間,爬坡又會讓人瀕臨崩潰,所以在看到它的那一剎那,就會大歡呼:「OMG!終於到了!」

站在橋上,可以欣賞曾文溪攔砂壩形成的瀑布,剛好因為這幾天下午有下雨,所以水量可觀,氣勢磅礡,我們抵達時,完全沒有其他遊客,內葉翅吊橋可以算是個祕密景點了吧!而且好消息是,其實開車也可以到,所以如果剛好開車前往茶山部落,這裡是個中間停留小憩的景點。

(三):喝茶?還是喝酒!?

終於走到這次原鄉之路的第一個山區部落——茶山。

進入茶山村之前,會先經過「嘉邑行善團」建造的紫荊橋。聽說現在小學生都知道這個團體,但因為姊姊我當年還是念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,今天還是第一次聽聞這個組織。

嘉邑行善團是 1965 年由何明德與其友人組成行善堂,當時只是由一群志願義工參加,不是一個正式的團體,直到 1985 年才改為現在的名稱。目前嘉邑行善團是配合政府推行基層建設之不足,人人出錢出力,共同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安全便利。例如在八八水災時,阿里山鄉斷掉 19 座橋,嘉邑行善團就募資興建完成茶山村的「紫荊 1 號橋」、「紫荊 2 號橋」以及「仁進橋」。

嘉義 129 縣道有三個鄒族部落,山美、新美和茶山部落,統稱為「南三村」。茶山位於曾文溪的源頭,在阿里山鄉的最南端。聽到「茶山」二字,可能會直覺這邊應該種植很多茶吧?!殊不知「茶山」其實是日本人翻譯鄒族語「珈雅瑪」而來,它的意思原來是「山腰上的平原」。

「珈雅瑪」山地保留地非常廣大,就算在這炎炎夏日中,氣候仍舊相當涼爽舒適。現在茶山部落中,大約有四百多位村民,多半都是日治時代之後才陸續遷移至此,可以算是個很年輕的部落。茶山部落因為剛好位於一個三叉路口上,所以剛好是三大族群的匯集地。依據統計,居民中來自達邦特富野的鄒族人口佔 60% 為大宗,另外有 30% 來自大埔的漢人,其餘 10% 則是高雄那瑪夏的布農族。

村子裡的涼亭文化最為著名,處處可見獨具風味的各式涼亭,多以茅草、竹子和木頭搭建而成。當地人說,只要看涼亭屋頂,就可以知道是屬於那一個部落族民的,比方說布農族的涼亭屋頂就是平頂型,鄒族則是圓型。

村里有個長約 2.3 公里的屯阿巴娜步道,但肚子已經餓扁的我們,只想先找到餐廳填飽五臟六腑,所以就先 pass 了這條步道。不過據說這步道中林木茂盛,竹林蓊鬱而層層相疊,是個值得花點時間走走的步道。

可能是因為已經下午一點半,而且不是假日,所以商店開得稀稀落落。正當我們位中午的伙食發愁時,我看到一台小機車慢速朝我們騎過來,我大叫一聲:「姊姊!現在還有地方可以吃飯嗎?」

姊姊停下機車,看似有些為難地說:「你們幾個人啊?隨便吃吃可以嗎?」

就這樣,我們跟在她的機車後面,走進一條沒有路標的小巷,同伴們不理解地看著我,深怕我挑了一顆雷包,讓我也莫名惴惴不安。

過了小路後,豁然開朗!一個大大的黑板上寫著「開元農場」。

天啊!也太巧了吧!這一間餐廳民宿,就是大埔的侯小美姊姊推薦的餐廳啊!真是誤打誤撞阿!

老闆娘一溜煙地走進廚房,叫我們先去泡茶,十分鐘之後再進來吃飯!於是乎,我們走進屋前小廣場。老闆說:「喝茶?」我們還害羞地來不及應答,「還是喝酒?」說著就舉起高粱!

「好!我要一杯!」一向不輕易透漏好酒量的我,覺得現在不喝更待何時阿?!

老闆就是茶山知名的「許大」,在當地也經營了許久,許多遊客慕名而來,而我們也就這樣坐下來,聽他分享著博士級的故事:老鷹、黑鳶、稀有迷鳥、高粱、阿里山十大功勞、一口好茶、一桌好菜……。太多精彩,實難以一言蔽之。

午餐,似乎已經不是最值得一提的部分了。因為太臨時,所以沒有先預約風味餐,老闆娘一手家常菜,也讓大家心滿意足!

(四):俗人也瘋狂

聊得正起勁時,突然下起滂沱大雨,天氣變得涼爽許多,卻也讓大家都發懶了起來:「許大!我們可以叫接駁車嗎?」哇!這樣作弊可以嗎?認真魂的我,有點心虛。不過又因為雨實在太大,也抝不過夥伴們的要求。好吧!坐車吧!

傍晚五點,雨仍大下著,我們上了一台小發財。對於我這個城市鄉巴佬而言,雙手緊緊環繞著左右兩邊的夥伴,又是一個新突破阿!

過了約莫 20 分鐘吧,我們已經身在新美部落,今天晚上的住宿點——臻興商店。

新美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部區域,介於山美村與茶山村之間,曾文溪交游貫穿其中,係光復後才新建之部落。新美部落原本是布農族蘭社群人的故地,部落叫做「打古扑阿訥」(taqupu-aneu),日治時代末期,因為地名冗長難以發音,所以就改為「cinbi」,光復後諧音為新美。目前村中除了阿里山鄒族人之外,也有幾戶從日治時代到光復早期遷入的漢人。

比起許多揹帳篷行程,有民宿住真的很幸福,而臻興商店民宿真的是個充滿原鄉滋味的地方!雖然環境不豪華,但很乾淨整潔,一樓商店還有補給可以買,和帳篷相比已經是五星級了。

民宿與柑仔店的老闆客氣健談,操著有些害羞的鄉土味。隔壁準備晚餐的阿美小吃老闆娘也非常爽快,晚餐是家常菜色,有遊子歸家的豐盛。

如果要問我覺得這一趟徒步哪一天最好玩,我應該會說這一天吧!為什麼呢?可能是因為一切的因緣把我們身邊的人們都串接了起來。

從大埔的侯小美姐姐,到開元農場的許大,還有野樵的楊大,都在沒有特別設計及聯繫之下,全部都串接起來了。而在每一段相遇之中,聽著他們的故事,在山中樂居的平埔族(也就是一般土生土長台灣人),是怎麼用自己的生活去熱愛熱塊土地,無論是愛山、愛水、愛鳥、愛人,能夠充分感受到,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與來自台灣或是世界各地的人們互動,毫不藏私般地滔滔不絕。這樣的分享,讓我這樣來自都市的俗人一時衝擊不已,卻也立刻深受感動,這樣心臟的跳動,也應該是我最愛這一天的原因吧!

(五):忘卻煩憂達娜伊谷

一大早起床跟同伴出去覓食,來到一間當地人開的早餐店。我們好奇地與老闆夫婦聊起鄒族人在這邊居住的歷史,當老闆提到日本人跟荷蘭人開墾的故事,對於時間先後常搞混的我來說,實在聽得一頭霧水,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闆娘的一句話:「我們是牆頭草啦!誰來都好,我們不好戰,外族也都很照顧我們。」

新美部落內有幾個重要地標,其一是被稱為「浴火重生館」的新美教會。

西元 1997 年,新美部落發生大火,教會也受波及,在經歷三年多的努力後,新教堂落成,而被火紋身的舊教堂也被保留了下來,古意盎然,用它的斑駁訴說著部落的歷史!

第二就是新美國小。

部落國小多半是開放式校園,暑假期間少了小朋友的嘻笑打罵,卻多了我們的嘈雜,讓原先坐落於曾文溪畔的幽靜校園,變得熱鬧起來。藍天白雲襯著翠綠山峰,多希望時間可以就這樣在這樸實的操場上停下來。

結束新美部落巡禮,我們搭上接駁車來到「達娜伊谷」。光聽名字,就覺得這裡是個浪漫的地方。

「達娜伊谷」在鄒族語言中意表「美到讓人忘記憂愁的忘憂谷」,因為位處阿里山山林裡的溪谷秘境,擁有壯麗美景,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,所以六根不清境的俗人們來訪,也都能放空耍廢。(忘憂應該是這個意思吧?!)

達娜伊谷生態園區曾因八八風災的關係,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,在經過多年努力復育及維護後,終於得以重新開放。這兒不但是鄒族人的聖地,也是鯝魚的故鄉,有珍貴的獵魚捕魚文化。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,過往常有外地人來此毒魚和電魚,不但危及村民飲水安全,同時也破壞了原有溪流的自然生態。經過數年復育,溪水終於恢復清澈,溪中自然生態終以恢復盎然,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。

進入生態公園每人需要收取門票 150 元,園內可以依時間觀賞鄒族的傳統舞蹈表演,也有一些用餐跟買土產的商店,因為人不多的關係,逛起來相當悠閒舒適。

吊橋也是這兒的特色之一,號稱阿里山中最優美弧線的福美吊橋就是其中之一。

福美吊橋位於達娜伊谷生態園區之外,不需要收費即可通過,為全台最長吊床式吊橋(屬於天梯式吊橋),由福建省紅十字總會捐贈建造。吊橋上還有在地學子原味十足的彩繪,以鄒族紅、藍、黑原色為主,相當吸睛。橋頭涼亭的馬賽克裝飾述說著原鄉的神話故事,在橋上可遠眺八八風災後新建的山美大橋、達娜伊谷吊橋及達娜伊谷生態園區。

另一座達娜伊谷吊橋則是位在達娜伊谷生態園區內,總長有 228 公尺,為單塔懸索式設計,一端是高 30 公尺的橋塔,另一端是仿鄒族家屋的涼亭。橋上很特別的是有觀景區和眺望台,能將整座吊橋盡收眼底。所以來到這邊,不但忘憂,還可以體驗鄒族部落文化,並享受知性與大自然的洗禮。

在通過達娜伊谷吊橋後,我們就進入了里美避難步道,往里佳前行。

(六):天神的洗衣板

里美避難步道位於阿里山鄉里佳部落與山美部落之間,是過去鄒族人遷徙的古道,在日治時期因另闢了里美步道,公路交道發達後,古道漸漸失修,毀損荒廢。

八八風災之後,山美和里佳兩地聯外公路交通中斷,物資運送受阻,村民們於是向林務局提出修復里美避難步道的建議,使得這條路再度受到重視。經歷一年整修,里美避難步道在 2013 年重新啟用。

里美避難步道以枕木、碎石和木棧道為主,沿途林相原始,應該是我們這幾天最像爬山的森林行程。樹林與山谷交錯出現,地貌景觀相當豐富,步道完整且平易近人。比起前幾天的火烤人乾,夏日走在里美步道,可以享受幾乎全程的濃密綠蔭,加上海拔逐漸爬升到 1200 公尺,比平地涼爽不少,雖然爬坡還是很累,但走起來實在比較甘願。

步道沿途會看到幾處涼亭或原住民風格的木製獵寮,還有一座能夠遠眺達娜伊谷公園全景的觀景台。

步道終點並沒有銜接到公路,而是接上另一條「巨石板步道」。顧名思義,這裡有一片非常巨大的石壁,寬 30 公尺,長度則達到驚人的 1000 公尺,並且傾斜 15 度,相當壯觀。

巨石板頂上的溪水從岩縫緩緩往下流,經年累月在石板上侵蝕出大大小小的壼穴,有山友說這就像天神的洗衣板,我覺得真是相當貼切。我們走到一半的時候,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,只見石壁上的溪水逐漸形成瀑布,真的像是天神在洗衣服一般,大瓢大瓢地往下沖洗,每個壺穴都是洗衣板上的窟窿。在巨大石板旁,人類真是顯得格外嬌小。

我們小心翼翼踩著特別刻出來,摩擦力較高的石板條,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地往巨石板頂走去。

我們事先預定要入住當地最赫赫有名的嘉娜民宿,聽說民宿老闆娘趙姊好客又熱情,而且晚餐超級好吃!殊不知……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!就在出發第一天,我就接到趙姊的簡訊:「…確診…,…隔離…,…無法接待…!」

晴天霹靂阿!

但趙姊還是好心幫我們拜託對面「毛毛的店」的毛毛媽收留一宿。

抵達後,毛毛媽看見我們全身溼透,立刻幫我們沖熱茶,還打開所有浴室讓我們先洗澡。最後一晚可以在這邊劃下句點,真的不只是小確幸,而是大幸運了。

毛毛媽是土生土長的鄒族人,看起來很年輕,卻沒想到已經當阿嬤了。她跟我們聊到自己當年在沒有公路的年代,怎麼從里佳走到達邦,對照地圖,那可是條長達十幾公里的山路阿!

接著,毛毛媽說自己以前每天都送孫子到達邦上小學,因為在里佳沒有同齡的玩伴,辛苦一點是為了讓他能多交些朋友。現在孫子即將要上國中,要到嘉義市區住校,希望他們可以好好讀書,脫離山地部落辛苦的生活。

聽著聽著,我的眼淚又不爭氣掉了下來,我想,望子成龍的心情,也許舉世皆然吧!毛毛媽對孫子說:「你要好好讀書,如果沒辦法讀書也沒關係,但是要做好回到山上幹辛苦活兒的心理準備。」

今天一口氣穿越了新美、山美、達娜與里佳部落,又走了好幾條獨具特色的吊橋,更棒的是還享受了里美避難步道的原始山林之美,而且還包場了!雖然一路走下來並不輕鬆,但行有良友路途短,朋友們吵著鬧著,時間也就過得特別快,邊走邊欣賞達娜伊谷兩岸風光。我們一路上上下下,在公路與森林中穿梭,當遇到沿途有原始林相時,奢華地享受熱帶雨林的氛圍,擁抱樹林與山谷的多樣景觀。

炎炎夏日,我們總算偷得一絲絲涼爽。(八月初實在很難涼到哪裡去啊!)

(七):進入大社

好不容易到了阿里山上最遙遠的部落,海拔在 1100 到 1400 公尺之間,因為天空特別湛藍、夜空特別深邃,而有「藍色部落」的美譽。我們晚上睡得早,所以隔天也起得早,正好逛逛早晨寧靜的部落。

鄒族人的天神信仰,體現在里佳部落口的「貢禮之石」,這是里佳眾神派駐管轄的前哨站,為守護部落,防止妖魔鬼怪到此傷害族人。不少部落遊子和往來的人們經過時,都會放上一些酒水、香菸、檳榔,或是點心,以求出入平安。

部落口有一條風流洞步道,裡頭藏著不少世代流傳的小故事,首先是「不分享石」。

鄒族狩獵有分享習俗,當有獵人不願分享,便會在這塊地處偏僻的「不分享石」宰殺獵物,再偷偷帶回家私藏。

繼續往下走會看到「鬼屋」,這並不是真的房屋,而是一處天然岩洞,傳說是法術高強的守護神的住所。(鄒族人會將神稱為鬼,故名「鬼屋」。)

距離鬼屋不遠,則是所謂的「風流洞」。據說昔日鄒族男子要娶妻時,必須先到女方家工作三年,此期間不可越軌,因此情人們便會躲來此處約會。風流洞可說是見證了鄒族特有的婚俗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阿里山的自然山林孕育出獨有的物產,滿足世世代代鄒族人的生活所需。走在里佳部落裡,隨處可見茶園和咖啡園,里佳最大宗的農作物則是竹筍,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筍農。跟據網路資料,這邊年產轎篙筍(又稱石竹或石篙筍)可達八十萬公斤,麻竹筍九十萬公斤,年產值超過四千萬元!

離開里佳,我們下一站是達邦部落。

達邦是目前鄒族最大的部落,更是鄒族政治、經濟與文化中心,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許多鄒族傳統習俗、祭典與文物,每年都固定舉辦包含戰祭在內的重大祭典,是旅客想要探訪鄒族歷史文化不可錯過的地方。

既然說到了鄒族,我們就來小科普一下!

鄒族是父系社會,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「庫巴」(Kuba)為中心。庫巴是一座以原木、竹、黃籐及五節芒等植物搭建而成的雙層式建築物,相當於部落的行政中心,負責處理部落的大小事,包括宗教、政治、經濟等活動。庫巴只有鄒族的男子才能進入,女子或遊客都不能進到裡面。

目前只剩下達邦和特富野仍保留著庫巴,也代表它們是擁有完整文化、社會與政治結構的大社,其中達邦庫巴已有數百年歷史,更顯彌足珍貴。達邦社謹守先人的規範,女子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際,才得以進入庫巴避難,所以像我們這些庶民遊客,請千萬遵重在地文化,到達邦時,無論男女都切勿隨意進入這神聖領域!

部落內還有一條鳥占亭步道,是沿著達邦部落邊緣修築的環狀步道,鄒族人入山打獵或採集農作物都需要通過的要道,野生動物豐富。

之所以稱為「鳥占亭」,是因為步道上空常有「占卜鳥」繡眼畫眉盤旋覓食。依鄒族傳說,族人早期打獵或出征前,都要在當地涼亭聆聽清晨第一聲鳥鳴,如果叫聲很急促,代表不祥預兆,不宜出門。這種聽鳥聲占卜儀式,是鄒族長久來遵循傳統。

鳥占亭步道位在海拔約 1100 公尺多的位置,全程走完約 40 分鐘,修築完善且起伏不大,適合當成吃飽飯後的消化路線。

為了推廣鄒族文化,達邦部落裡還設有一座兩層樓的文化中心,一樓常設展示鄒族文化資訊和文物,二樓則為特展區,不定期布置有關鄒族文化的特色展覽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幸運,我們到的時候居然「跳電」,二樓跟視聽室也因此關閉暫不開放,所以只能在裡面小逛一圈,但還是可以閱覽豐富的鄒族傳統文物及歷史故事。

(八):下次我要加石灰!

阿里山上除了最大的達邦部落外,另一大社就是特富野部落囉!早期兩大部落的競合,隨著時代變遷,關係也變得愈來愈緊密。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一段文字了解鄒族信仰的主要脈絡:

「相傳,鄒族天神哈莫(Hamo),亦作人形,眼睛巨大,衣熊皮或紅袍,袍長至踵。天神降落玉山,搖落楓葉,創造鄒人祖先,逐漸繁衍形成各氏族與部落。後來,洪水為禍,大地成海,人們匆匆逃到玉山。洪水退後,天神用雙足在林間踩出腳印,凡踏過,山崩填谷,形成平原,鄒族人得以在這些平原安居樂業,而特富野部落就是天神哈莫的第一個腳印落腳處,接著踏往達邦、福山、石桌、龍美部落,最後步履還踩出了嘉南平原。」

位於特富野部落上方的特富野古道,也是山海圳路線非常重要的一段路,這裡原為日本人開採林業資源而建設之「水山線」鐵路,以及鄒族獵人傳統獵徑,直到近代才被鋪設成健行路線,名列國家級自然步道。

這次我們沒有機會一訪特富野古道,因為步道橋梁年久失修,木材構造明顯劣化,林管處為了確保遊客通行安全,目前封閉整修中,預計要到明(2023)年七月才會再度開放。

雖然無緣探訪古道,走一趟串連達邦與特富野兩部落的富特野步道也是不賴!步道由達邦吊橋開始,過河後分兩路繞行特富野部落,整體成 Y 型。步道總長只有短短 1.1 公里,並且相當平順好走,沿途樹蔭茂密不會曝曬,竹林與樟樹巨木錯落步道兩旁,林相優美,絕對稱得上是五星級步道。

這裡有一個小插曲:我們在小徑上看到賣檳榔的小店,我慫恿大家絕對要吃一次,畢竟人生總是要因為這一趟旅程有點突破吧!不過因為還是不太敢吃石灰,所以就跟老闆說:我要買五顆。老闆露出鄙夷的微笑之後,直接免費送我五顆,還親自教學要怎麼吃。一口咬下,又鹹又澀的汁液流出,味道說不出的詭異……。

嗯,你以為我會說這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吃檳榔嗎?不,下次我要加石灰!

最後我們回到達邦,準備在搭車返回嘉義前,享用山裡頭的最後一餐慶功宴,在這樸實無華的部落中,最耀眼的餐廳——鄒風館。

我看了一下鄒風館的故事,沒想到是北漂鄒族青年返鄉跟媽媽一同經營部落廚房,這裡的餐點都採用當地時令農產製作而成,將傳統部落菜餚改造成風味餐,而用餐空間在維持傳統風格之餘,還加入了現代建築元素。

點菜的方式很單純,可以單點個人簡餐,也可以點多人合菜。我們五個人最後點了三份簡餐(含獵人飯包),再加點炒山豬肉、炸南瓜,還有兩碗麻醬麵(本人摯愛)。老闆娘還特別問我們要不要盛在一起,所以最後還是變成了合菜的樣貌,真的很妙!

原鄉之路圍繞著阿里山而行,而每一次來到阿里山,就覺得腦子有種被重新設定的感覺,山巒和天空讓歲月停滯,卻又讓時間飛逝,真是難以言喻。這幾天走訪阿里山最大的鄒族部落,在與部落族人聊天的過程中,說不上能夠理解他們的千分之一,但卻令人印象深刻。

自開始健行以來,每每在山徑間遇到原民協作朋友,都會攀談上幾句,雖說喜歡原住民的天然幽默,但始終對他們不甚了解。這次深入部落,原本擔心我們異常的好奇心會帶給大家困擾,殊不知每個人的心都溫暖到發燙,熱情而且樂於分享。

每個可能淪為無趣的夜晚,都增添無盡的趣味和笑聲,喜歡聽故事的人們,來這裡住上幾晚,肯定會有料想不到的心得與收穫。

雖然路途遙遠,但絕對值得,原鄉——台灣最美麗的風景!

(本文由 Ariel Yu 寫於 2022 年秋,全文完。)